文化園地
【三共美學】
(一)公共禮儀
(二)公共道德
(三)公共秩序
不同國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膚色、民族,不同文化思想、不同種族、不同風俗習慣、文字語言都是一家人,本來都是一家人,貧賤富貴、智愚美醜,全世界所有的人原來統統都是一家人,而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我愛我的父母,亦熱愛全世界所有的父母;我愛我的子女,也愛全世界所有的子女;我愛我的兄弟姐妹,我愛我的家人,更熱愛全世界所有的兄弟姐妹,所有的家人;我愛我的國家,我愛全世界所有國家的每一個家人,因為世界是一家,天下一家,地球一家,萬國一家,這是人類的新道德,因為我們是一家人,需要彼此之間的互相安慰、互相鼓勵、互相扶持、互相幫忙,互相關懷、關愛。
(一)公共禮儀
公共關係禮儀是指在個人或組織為促進彼此問的相互瞭解和相互合作的公共關係活動中,在塑造個人和組織的良好形象上應當遵循的禮節和儀式,在公共關係活動中要想表現到位的禮儀舉止、儀態,首先就應該瞭解人際交往中在衣、食、住、行、言等方面的禮儀,已更為同理的心態在公共關係活動中時時處處做到彬彬有禮,展示優雅的個人魅力,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人際關係,互相禮敬,坦誠互動,營造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空間環境的和諧。
「禮敬一切,一切禮敬」,禮敬天地,天地如我們的父母,禮敬任何一個人,禮敬一切飛、潛、動、植,尊重一切生命的尊嚴,以實現公共禮儀,這是人本價值的具體展現,才能享受美好人生,並能在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除講求禮儀的目的就是為了謀求長期的和諧發展關係,更是人們禮儀活動的主觀目的;在講求禮儀滿足了人們對尊重、受重視需要的滿足之際,能尊重他人、禮貌待客的人必然會在對方心裡留下美好的印象,讓人久久回味,難忘於心。就大的方面來說,公共關係禮儀是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的表現,代表了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的文明發展程度;從小的方面,禮儀代表了一個組織或個人的良好形象和風度修養,有助於組織或個人美譽度的提高,禮儀知識和規範有很多,但最終都需要通過人的以自覺為橋梁活動將之表現出來。
如果一個人只是學習了很多禮儀知識,卻並不在實踐活動中身體力行,這些知識就沒有任何太大的意義,講究禮儀應該是一個發自內心的主動的過程,只有真誠的禮貌和禮節才能夠打動他人,公共關係活動中的禮儀一定應結合不同的場合和環境下,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下,面對不同的公關對象,應注意運用相應的禮儀方式,這就表現為公共關係禮儀的靈活性,任何禮儀都以尊重、對等為原則,所以講禮應是真誠的,不與虛偽拉扯在一起,「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真誠才是禮儀的真諦。
自尊自愛、自我約束;自尊,就是要自我尊重,一個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既熱情又穩重;為人處事,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碰到挫折,不自暴自棄,遇事順利,不忘乎所以。自愛,就是要接納自己,包括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接納優點,是為了增添自信進一步發展自己,接納缺點,是為了使自己有自知之明,能夠揚長避短,更完善自己。
自我約束,就是一個人在應當努力的時候要學會堅持,在應當制止的時候要學會放棄,不任性苛求,不固執己見,當我們用禮貌的態度對待他人時,對他人本身就是一種提示和示範,也同樣會得到他人禮貌的回報,禮貌待人,其講究的禮貌,即是真誠待人,從工作交往中要態度誠懇、語言親切,避免冷漠和不耐煩的態度出現,唯有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相互問的尊重,從遵守規範,在一切社際交往,貴在和諧,直爽無隱,赤誠相見,有責任感,守時間、講信譽;說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群體利益、全局利益、長遠利益為重,顧全大局,和諧相處,這也是公共禮儀真諦之所在。
(二)公共道德
生命是共同體,地球有什麼問題,人類的生命就會發生問題,生命、財產、安全、資源,人類幾乎是共同的,維護整個地球共同的環境,需要有公共道德的觀念,地球是共同的財產,需每一個人好好的維護與熱愛。以維護共同的生命、共同的生存、共同的安全、共同的健康、共同的財產、共同的榮譽、共同的資源、共同的環境;展現共存、共榮、共富、共樂、共靜、共覺、共有、共得、共福、共成的十共美學,實現光明又美妙的十共世界。
在待人處事,應對進對之際不能只考慮到個人利益,地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任何人的不恰當的行為,都會影響整個全人類的生命共同體,目前在這世界上沒有屬於個人的事情,個人的事情會影響到全人類。
不要以為吐這個氣不會影響別人,生氣,怨恨,不滿不平是個人的事,當的怨恨之氣吐出來之際,整個大氣的流動,怨恨之氣就慢慢的傳到周圍的人,形成共振,正面會發生影響,負面也一樣會發生影響,不但要熱愛有形的大自然,也要熱愛無形的大自然。熱愛整個地球,熱愛整個山河大地,熱愛一切飛、潛、動、植,一花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熱愛海洋,熱愛湖泊,熱愛所有的江河。
現在環保意識覺醒,熱愛無形的大自然,猶更為重要需落實,即是強調要有正向的思想念頭、言行舉止,以熱愛有形的大自然固然是公共道德,熱愛無形的大自然也是一種公共道德,愛護這個地球,讓地球能永遠的繼續生存下去,讓更多的生命居住在地球,讓更多的飛、潛、動、植,能更適合生存在地球,從愛護這個環境,讓它們永遠乾淨、整齊、清潔,珍惜整個地球的資源,這是有形的熱愛大自然,這是維護共同的生命、共同的安全、共同的健康、共同的財產、共同的資源、共同的環境。
共存、共榮很重要,是很重要的公共道德,人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投入生存競爭的戰爭,生存的競爭是很無情的,為了生存下去,人類本身的動物本能完全發揮到淋漓盡致,倘若為了自己的生存,不顧別人的生存,甚至打壓束縛別人的生存,將自己的生存建立在別人生存的掙扎之上,這是人類最可悲的動物本能的反應,任何人都不夠資格去剝奪別人的生存權。公共道德的重要性可見一班,強調「共存」,能守住公共道德,才能和諧。
(三)公共秩序
維護共同空間環境的安寧與和諧,共同空間環境的安寧和諧,包括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以及包括自己個人,以實現人和大自然和諧的身心、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稱做「公共秩序」,讓人和大自然和諧的身心,即是屬於個人的空間,個人的身體與身心,是家庭、社會、國家、世界和諧的基礎,都是由身心這個小單位的和諧累積而成。
而要營造出一個「和諧的家庭」,基本單位是個人的身心先和諧,一個家庭裡面,當每一個人的身心都和諧了,這個家庭才有可能和諧,在整個社會和諧的基本單位是家庭,每一個家庭都和諧,如此社會才有可能和諧;當社會和諧,國家也就和諧;每國家都和諧,最後才能真正成就世界的和諧、世界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