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園地
【老子的行跡】
老子是中國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其著作名為《道德經》(五千言),其學説為後起的莊子繼承與發展,史並稱老、莊為「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子以「道」為其思想的根本核心與依歸,且強調「道」是「先天地而生」,簡言之:一切萬物萬類其根本源頭本是平等無有差異。又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25章)為人若能效法天地的無私利益萬物萬類,則人自當能彰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老子更強調以「無為無不為」為生活態度,如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德經》37章)簡言之:為人若能處處以利他為主,不私心用事(無為),自能安然悠遊於任何人事物的境地中(無不為)。依於如是的生活態度,故老子亦提出「知足、守柔」的處世哲學,與「大智若愚」的人格特質等。
「老子是自然主義的開創者,是自然無為回歸先天的實踐者,也是使用「空」、使用「無」的智慧者。所謂「先天」,即是遠離一切二分法、對待法,是最單純、最自然、最原始的良心本來面目。所以先天生活即是精神生活和心靈生活。先天生命即是永無止境利他的精神不死,和永恆不朽的先天本性之流露。先天人生即是人之初,性本幸福、快樂、歡喜,時時、事事、處處的不斷展現。」
(註:參見汪慈光《影響全世界的華夏三位聖哲》頁27-140,新竹:慈光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