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園地
【貝多芬的行跡】
貝多芬(1770-1827),出生於德國波昂的音樂世家,祖父是波昂宮廷樂長,父親是宮廷樂團的男高音歌手。因此,在貝多芬年幼時,即由父親教授彈鋼琴,七歲時已能登台演奏。
在音樂的貢獻上,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西方音樂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一席地位,後人尊其為「樂聖」。其間,貝多芬雖歷經聽力下降的打擊,但仍保持創作不已,其一生所留下的樂曲作品,將永續展現其對生命的熱忱與真誠,亦將永世撫慰著人們的心靈。
「樂聖貝多芬,雙耳已聾了,卻還能創作出〈快樂頌〉曠世鉅作,這是心靈生活的真正昇華。〈快樂頌〉顧名思義,就是一首洋溢著幸福、快樂、歡喜的樂章!如果不是貝多芬自己幸福、快樂、歡喜的本性已展現出來,在雙耳全聾之下,如何創作出這首充滿幸福、快樂、歡喜的偉大歌曲,千古傳頌!
一位音樂家,耳朵的聽力是他的生命。當貝多芬知道他的耳朵全聾了,這種打擊是何等地大!但是心靈生活戰勝一切,貝多芬放空了自己內心的絕望、灰心、焦躁和抱怨,讓自己身心歸零,雙耳全聾的自己,昨天已過去,今天要迎接全新的一天:用心靈代替耳朵聽音符,用心靈代替耳朵來創作音樂。」
(註:汪慈光《人類的生存之路》,頁88-89,新竹:慈光出版社,2015年。)